蚌埠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发布者:陈士超发布时间:2017-12-29浏览次数:208

蚌埠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推进蚌埠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完成,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蚌埠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与问题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新高度,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主要成绩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幼儿园136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7.18%,比2010年提高51.42个百分点。小学净入学率、初中净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67%,分别比2010年提高0.090.2431.66个百分点。职普招生比达到51.08:48.92。创建3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

教育均衡和公平得到进一步体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位居皖北六市首位。小学、初中的年生均标准由2010年的农村585元、785元,城市264元、375元,统一提高到2015年的625元、825元。免除所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投入122552万元,实际规划改造项目1807个,总面积209.3078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校内留守儿童之家1014家。建立起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十二五”期间,累积资助各级各类学生327746名,发放资助资金19976.78万元。成立各级各类教育集团25个,实现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零障碍”。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创造性地开展了“少年蚌埠”行动计划系列活动,广泛搭建大课间、第二课堂、学生社团、节庆活动、主题实践等活动载体,构建素质教育实践新模式。加强校外实践教育,40余所中小学加入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构建教育质量“绿色评估”体系。成功承办安徽省第十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全省首届中学生足球大赛。市教育局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教师队伍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现有小学专任教师13572名,初中专任教师7945名,高中专任教师3877名,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专任教师1920名,幼儿园专任教师4193名,特殊教育专任教师83名。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比“十二五”初期增加3996名。全市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普通高中、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分别达到29.66%16.24%,分别比“十二五”初期提高4.3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启动“三名工程”,共评选出两批30“名教师”、10“名校长”和20“名班主任”。建设285套农村教师周转房,在全省首批实现农村学校艰苦津贴全覆盖。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已成立各种办学模式的教育集团近30个,进一步优化和均衡教育资源,激活教育发展动力。进行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继续深化学校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完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取消了择校生。

教育信息化取得较大进步。实施“班班通”市级民生工程,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均达到100%,三项指标全省排名第一。信息化硬件设施、教师拥有计算机的比例、生机比、校园网站建有率、资源应用均名列全省前列,省教育资源平台的应用率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教师共上传作品2330节,在国家、省级“优秀示范课”、“电视优秀课例”、“精品课”、“微课”等各类评比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8个、省级一等奖60余个。在蚌埠一中启动“慕课”体系建设,在蚌埠二中打造免费开放大数据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智慧课堂”、“智慧学习平台联盟”。201311月,我市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演,进行了“在线课堂直播与互动”的实验教学课创新展示,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肯定。

蚌埠市教育事业“十二五”主要成就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5

2015年比

2010年提高

2015

安徽省

学前

教育

在园幼儿数

46545

118698

72153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45.76

97.18

51.42

80.1

义务

教育

小学净入学率

%

99.91

100.00

0.09

99.9

初中净入学率

%

99.76

100.00

0.24

99.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61.76

94.87

33.11

93

高中阶段教育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83

101.44

18.44

96.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69.01

100.67

31.66

92

专任

教师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99.96

100

0.04

100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99.39

100

0.61

99.9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96.66

100

3.34

98.1

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91.39

100

9.61

94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蚌埠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二是教育体制机制和学校治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三是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调整,对城乡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学位容量、教师配备、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等提出新挑战。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应具有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

第二部分 “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时期,蚌埠全市正围绕着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的目标奋力发展。新的时期,经济发展的方式、动力、结构和形态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

一、新的发展理念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新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新方向。坚持创新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坚持协调发展,要求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学校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师生绿色生态观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坚持开放发展,要求激发教育活力,系统内部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国际开放,实现教育发展内外联动。坚持共享发展,要求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更公平教育。

二、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对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到“十三五”期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5平方公里,到2020年市区人口争取达到170万左右。与周边市县同城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积极促进蚌凤淮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怀远、五河、固镇县城为三带,沫河口、马城、新马桥为工业新城镇的“一体三带三节点”的蚌埠都市区。我市基础教育面临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的新挑战。

三、新的形势对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能力,增强社会贡献力。形成学习型社会,必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各类型、各年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要求教育大力提升依法治教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学校现代治理结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些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改革探索。

第三部分 “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升育人质量为总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促进蚌埠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

——形成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

——形成更加公平的国民教育。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显著缩小,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形成更具活力的现代教育。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消除,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开放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形成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蚌埠市教育事业“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指标属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5

预期性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8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小学净入学率

%

100

约束性

初中净入学率

%

100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6

约束性

高中阶段

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100

约束性

专任教师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100

预期性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100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100

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

100

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

超全省平均数

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普高和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第四部分 “十三五”教育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在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开发应用每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和功能。

(二)能力为重。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改革课程设置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思结合、行知统一、因材施教。完善校企合作,努力形成体系开放、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全面发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生活方式教育,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社会礼仪。深入推进“少年蚌埠”行动计划。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力推进校园足球“百千万工程”,大力普及青少年足球运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幸福快乐成长,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四)加大德育资源统筹力度。统筹布局全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建立面向社区开放的学校素质教育综合基地和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加强德育名师、社会教育志愿者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与配套网络资源建设,培养优秀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和志愿者,建设一批覆盖全市的家教名校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形成社会育人合力。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开展优秀校园网评选,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二、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普及15年基本教育

(一)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公办民办并举、重点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原则,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毛入园率。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严格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到2020年,城市市区、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开展科学保教,消除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大理开展省市一类园创建工作和帮教工作。全面消除各类看护点。

(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资金困难学校倾斜。在学校项目规划中,特别是在城镇小学建设中,适量增加学校食堂、学生宿舍项目。加强集团化办学,拓展结对帮扶途径,推进“新优质学校”和教育管理标准化示范校创建,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逐步实现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目标。高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制度和课业负担监控制度。推动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控制热点学校的招生规模。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完善第三方监测制度,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三)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切实改善中等职业教育水平,提高吸引力,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保障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中特色发展,引导高中学校基于学校办学传统和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定位,办出学校特色。在全市形成若干所特色高中和特色项目学校。扎实开展高中多样化课程建设,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和育人方式多样化。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融通、普通高中和高校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拓宽学生发展渠道。

(四)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加强县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提高特殊学校办学标准。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轻度残疾随班就读,中度残疾集中特殊学校教育,重度残疾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探索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合作,为各类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配备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创设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民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民族乡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民族乡、村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积极改善民族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学校的办学水平。积极开展教育援疆、援藏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口支援任务。

三、坚持服务导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加强市级统筹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把职业教育纳入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强化政府职责,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统筹力度。统筹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中高职衔接及公民办职业学校发展。发挥政府主办职业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统筹市域内人社、农林委、妇联等各行业部门的培训资源、培训资金和培训计划,逐步建立起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职业培训和鉴定体系。创新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机制,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建立企业参与办学机制,健全行业指导服务机制。

(二)加强基础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加快蚌埠职教园区建设步伐,确保园区2017年全部投入使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创新职教园区“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园区内专业共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材共编、评价互通以及公共服务及资源共享。促成三所省属中职学校属地化管理,更好地发挥省属中职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骨干引领作用。加快县域内职业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取消不符合办学条件的中职学校,每县集中力量重点办好1所综合性职业学校,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

(三)畅通培养渠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多样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相互融通,形成更加灵活、开放、多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蚌埠属地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3+2”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社会化运作的培训机制。搭建终身学习平台。

(四)对接产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主动适应蚌埠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特点,建立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支柱产业相匹配的机制,紧密对接我市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支持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特色优势专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工队伍。到2020年,重点打造30个左右的省级品牌专业,建成68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示范专业,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推进示范校和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加强市域内3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确保通过国家评审验收,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制定并实施蚌埠市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骨干带动、城乡联姻、校企结合”的原则,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支持市域内行业、龙头企业、骨干示范院校牵头,组建专业化或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全力推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位,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教集团。推动市县一体化办学,依托国家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以市带县、以强带弱,通过兼并、托管、联合办学等形式,突破地域壁垒,与三县职业学校组建职教集团,扩大优质资源,引导县级综合性示范学校转型升级。

四、坚持师德为先,造就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蚌埠市中小学教师诚信体系,建立完善教师职业信用信息档案,推广使用教师职业信用报告。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模块,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职业准入、职后培训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师德模范宣传,深入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大力弘扬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激发和带动广大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办学质量评估和民办学校年检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二)推动教师队伍管理方式改革。执行省定各类学校机构编制标准,逐步提高师生比。建立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及时补足配齐教师。进一步落实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管理等职能,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优化配置。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以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为重点,推进教师定期交流。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分类聘任、管理和考评,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建设高素质学校管理者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充分结合学校特点,遵循领导人员成长规律,严格任职资格条件,健全选拔任用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激励保障,稳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全面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大乡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培训的经费保障,推进教师培训模式创新,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实施“三名工程”,加大对“三名工作室”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其日常管理与考核,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骨干教师成长、辐射带动学校及区域发展的作用。持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四)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实行重点倾斜,促进均衡发展。健全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三区”人才计划等渠道,大力补充乡村学校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形成乡村教师艰苦津贴增长机制,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将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教师职称评审和特级教师评选进一步向乡村教师倾斜。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推进城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五)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健全落实教职工大会制度、校务会议制度。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宿舍建设步伐。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开展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开展中小学“江淮名师”、“江淮好校长”评选表彰工作,奖励在一线作出显著贡献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对优秀教师和校长群体进行一次性奖励,重点向长期坚守在乡村学校或基层教学岗位或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教师、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

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落实倾斜政策,吸引一流人才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建立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吸引一流人才从教。

五、坚持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全面完成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在线课堂建设步伐,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学点全覆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大力推动新一代校园网络系统、云计算云存储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体系等系统的建设。搭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信息素养。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形态,通过专递课堂、空中在线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深入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实践教学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网络远程教育。

(三)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以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办学、政府管理、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四)构建安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运行维护。设立技术支持维护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通信部门建设维护和服务。采用网络化包区责任制,做好网络日常检测、日常故障修复等工作。委托或授权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全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工作,以及平台正常运转、设备设施的运维管理和技术保障;承担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架构建设、管理和应用及维护,根据发展需要拓展开发相关应用软件。

六、坚持补齐短板,促进教育公平

(一)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提高资助标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免除建档立卡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行应助尽助。

(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把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接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努力构建到校、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满足贫困地区技能型人才培训要求。努力使贫困地区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七、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加强体系建设。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政府建立跨部门终身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政策研究和宏观管理。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终身教育的格局。

(二)加强机构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设置,加快建立开放高校、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社会非学历教育机构、老年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人文化培训学校等学习型组织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为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创造良好条件。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

(三)加强平台建设。加强顶层设计,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资源,建立资源丰富、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努力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全天候的教育和学习服务。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构建服务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为我市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八、坚持合作办学,提高教育开放水平

(一)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机制,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加强和外省、地市等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开放促发展。在师资与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各类学校(机构)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政府统筹协调,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下,由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度。驻蚌高等院校加大与所在地在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用,对社会开放实验、检测设施设备,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的教育、文化和科技中心。开展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加强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走出校园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实训场所。

九、坚持深化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发展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活力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体制、人事管理体制、教育提升工程为重点,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校办学能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积极推广科学保教模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坚持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开展现代新型学徒制试点。

(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完善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深化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依据,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比例不低于80%;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升学考试政策措施。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十、坚持服务高校,驱动共同发展

推进蚌埠医学院临床总医院加快建设,积极支持蚌埠医学院创建医科大学。推进安徽科技学院蚌埠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使用,在蚌扩大办学规模。推进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谋划建设安徽财经大学新校区。支持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建设,推进蚌埠学院创建应用型高校。利用我市交通区位优势,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和发展走势,加强与京沪线高校沟通对接,积极引进高等学校来蚌落户。

第五部分 “十三五”重点改革与重点工程项目

一、教育人才发展工程

1.工程周期:4年。

2.工作目标:到2020年,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基本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初步建成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水平高超、终身发展能力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家。

3.工作措施:实现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制度落实,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镇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挂)职,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推进教师区域轮岗交流,不断提高顶岗支教工作实效;推进名师驻点教学引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实施“夕阳红”支教计划,实现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精准支教;推进实施教研力量定点支持计划,提高薄弱学校教学水平。

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1.工程周期:3年。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轨道,人才培养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评价水平显著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为我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两个中心、两个全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工作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探索研制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提升。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小班化教学、走班制管理、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建立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库,制定并发布年度质量分析报告。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整合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学科竞赛辅导团队,建设学科竞赛研习基地,探索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加强优质初中建设,强化全市初中质量监测,完善初中教育科研队伍,提高初中办学质量。

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1.工程周期:3年。

2.工作目标:以“大国工匠”精神、实现“技工大市”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引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对接我市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及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强力推进资源整合,形成中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六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需求。

3.工作措施:确保2017年蚌埠职教园区一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期末市区重点建设省、市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6所;三县全部建设成为省级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全市建设省、市级示范专业20个;建设省、市级示范实训基地20个;建设省、市级“名师工作坊”30个;建设省、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项目4个;建设省、市级技能大赛赛点10个。年培养、培训技工人才10万人。

四、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

1.工程周期:3年。

2.工作目标:坚持“回归教育本原”、“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价值追求,积极回应社会与时代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挑战,通过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使一批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队伍得到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幸福成长,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得到群众认可,学校发展为新型优质特色学校。

3.工作措施:目前,我市各类优质中小学49所,通过 “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培育、宣传、总结、推广一批在教育转型阶段办学实效明显、个性鲜明、有示范价值的典型学校,使我市优质教育资源更为均衡。计划到2020年,市区优质学校数量达到140所,其中初中35所、小学105所,覆盖全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约80%的公办学校;三县优质学校数量达到370所,其中初中55所,小学315所,覆盖三县义务教育阶段约60%的公办学校。逐渐消除优质教育分布盲区,逐步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均衡发展目标。

五、市区两年百所学校大建设计划

1.计划周期:2年。

2.工作目标:根据“学校分布均衡、服务半径适中、服务人口合理”的基本原则,按照“学前教育做大、义务教育做优、高中教育做活、职业教育做强”的总体部署,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利用两年时间,全市市区实施各级各类教育项目100个,新增投入65亿元,新建幼儿园60所、新建中小学校30所、改扩建学校10所,新增中小学学位8.6万个,逐步实现幼儿园小区配套化、小学就近入学化、初中整体优质化、高中体制多元化、职教园区集约化的办学格局,全市形成北有职教园、南有大学城、中有基教网的战略布局,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办学体制更加灵活,教育功能更加完善,蚌埠作为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教育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3.工作措施:在2017年和2018年两年期间,市区总体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建设项目100个(普通高中4所、职业学校2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16所、小学16所,幼儿园59所,详见附件)。

六、集团化办学深化工程

1.工程周期:2年。

2.工作目标:以“优质导向、专业引领、创新驱动”为指导思想,以体制机制突破创新为着眼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办学实践。建设具有学区、集团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创新集团化办学的章程管理制度、项目责任制、评价机制等制度,保障集团整体质量提升。

3.工作措施:到2018年,市区成立34个紧密型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初步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市区参与各种形式集团化办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成员校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60%。到2019年,市区成立510个紧密型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市区参与各种形式集团化办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成员校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70%。到2020年,三县普遍成立紧密型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市区集团化办学体制更加完备,管理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辐射更加深入,成为全市教育体制创新、管理优化、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市区参与各种形式集团化办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成员校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80%

七、智慧教育深化工程

1.工程周期:3年。

2.工作目标:围绕教育教学主战场,深入推进大规模、常态化的实践应用,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以信息化不断提升蚌埠教育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一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3.工作措施:以提升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夯实服务智慧教育工程的坚实基础。搭建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造智慧校园、构建智慧课堂、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等五项工作内容。到2020年建成60所试点校。实现从网络、终端、教室等基础设施到各类资源以及学习、教学、研究、管理、评价、家校沟通等活动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逐步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特征的智慧学习,以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形成若干个有示范引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教育工程与应用模式,引导和带动更多学校积极参与智慧教育工程。

八、学前教育工程

1.工程周期:4年。

2.工作目标: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公办民办并举、重点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原则,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毛入园率。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严格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园。

3.工作措施:市区、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坚持公办民办并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九、教育精准扶贫工程

1.工程周期:4年。

2.工作目标: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扶贫机制,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3.工作措施:实施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实行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实施职业教育脱贫行动计划,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就学并完成学业。支持贫困地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扩大贫困家庭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加强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多渠道培训体系,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

十、学校体育振兴计划

1.工程周期:3年。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具有蚌埠特色的学校体育治理体系。体育课程体系完备,竞赛活动体系完善,后备人才培养通道畅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体质稳步发展,普遍掌握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优良率75%以上,学校体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3.工作措施:稳步推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工程,实施“校园体育333工程”,推进“一校一品、一生一长”建设;深入推进校园足球“百千万”工程,围绕实现“百所足球特色校、千个足球特色班、万名足球特长生”的目标,打造蚌埠“校园足球城”品牌;积极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体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体育监测评价创新工程,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六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主业与主责意识,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以领导班子和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为支撑,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和工作方式为抓手,以加强教育系统行业指导为着力,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眼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强化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切实加强对教育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实施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将本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十三五”规划的中期和末期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广泛宣传动员。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规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强化经费保障

加大财政教育投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加强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各地落实“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法定要求。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根据国家办学条件标准和教学基本需要,全面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与财政状况、办学需求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到市、县(区)的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告制度,把教育投入增长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

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理财,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教育中长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实行重大项目立项评估和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分配和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三、健全制度保障

健全教育决策机制。完善重大教育决策咨询制度,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育政策咨询与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建立健全教育重大事项公示与听证制度,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决策的参与。加强规划的组织与落实。各县、区(市高新区、市经开区,下同)和有关单位要结合《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采取切实措施,结合年度计划的制定,把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形成上下结合、共同实施的局面。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建立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政策实施效果监督与评估机制,试点探索第三方社会力量跟踪评估教育发展制度。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建立教育与社会部门沟通平台和协调机制。